7月8日,由中国难治疾病iPS细胞模型库和东莞市松山湖中心医院联手打造的“人源iPSC细胞库东莞共建库”正式启动,为东莞市松山湖中心医院未来的救“心”之路增添了强有力的“武器”。
广东医科大学副校长曾志嵘,市卫生健康局局长张巧利,石龙镇镇长李亚鹏,美国医学与生物工程院院士蔡志明等领导、嘉宾和市松山湖中心医院党委书记王厚强、院长黄晓芸共同按下启动键。
心力衰竭是由多种原因导致心脏结构和/或功能的异常改变,使心室收缩和/或舒张功能发生障碍,从而引起的一组复杂临床综合征,心衰患者死亡率和再入院率高,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负担。
心衰时,大量的心肌细胞发生不可逆的损伤、坏死。对于终末期心衰患者而言,目前除心脏移植外,其他治疗手段效果均有限。而细胞疗法以再生心肌组织,释放生长因子的方式成为治疗心衰的新途径。
使用诱导性多能干细胞(induced pluripotent stem cells,iPSC)技术制备心肌细胞,为恢复心脏功能,治疗心衰带来了新希望,iPS细胞具有类似胚胎干细胞的全能性,又不存在伦理方面问题。
中国难治疾病iPS细胞模型库隶属于国家人类遗传资源共享服务平台,自2017年开始建设以来,重点围绕心血管系统、神经系统、肝脏胰腺系统疾病以及健康人群开展诱导多能干细胞制备与保藏。
截至目前,中国难治疾病iPS细胞模型库与各大医院、合作伙伴共同建设iPS疾病细胞模型,已经积累心脏、神经及肝脏方面1400条iPS细胞系,涵盖疾病种类200种,先后服务于临床科研及药物研发机构达400余次。
张巧利强调,再生医学已成为当今社会和医学的关注焦点和研究热点,基于干细胞修复与再生能力的再生医学技术,有望成为继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后的第三种疾病治疗方法,临床应用前景十分广阔。
诱导多能干细胞iPSC技术的出现,是干细胞及再生医学领域的一项重大突破,有望从根本上解决心力衰竭等重大难治性疾病的治疗问题,将干细胞应用与转化必将推上新台阶,造福广大患者。
创新是东莞最鲜明的城市底色,今年以来,东莞卫生健康系统提出了“品质医疗、温暖服务、守正创新、协调发展”的愿景目标,要实现这个愿景目标,离不开医疗卫生前沿技术的创新与进步。
作为国家人类遗传资源共享服务平台三大干细胞生物样本库之一,中国难治疾病iPSC细胞库细胞模型选择和东莞共建iPSC细胞库,填补了东莞再生医学前沿领域的空白,必将给东莞卫生健康事业带来新动力。
张巧利表示,希望医院珍惜合作机会,努力将其打造成东莞市再生医学研究的重要平台,提升东莞在再生医学领域的影响力和竞争力,为加快推进东莞乃至大湾区的健康产业发展,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撑。
市松山湖中心医院是市心血管病研究所挂靠单位,王厚强说,医院将大力推动再生医学落地生根。把握科研先机,积极融入医学前沿,推进再生医学领域新方法和新技术的临床研究及成果转化,搭建“产、学、研、医”互动互通桥梁。
大力探索医企合作创新范式。通过借助石龙镇生物医药基地等平台,促成医企合作共建,探索出一套集诊断、治疗、研发、量身定制“细胞药”的“前院后厂”创新模式,为患者提供个体化精准治疗,更好突破医院心血管病诊疗瓶颈,推动再生医学服务。
大力推动研究型医院建设。在市卫生健康局指导下,积极与高校、科研院所加强学术、业务、人才培养等方面深层次合作,深挖前沿技术,发展特色医疗,尤其在生物医药、再生医学等领域深入合作、共建共享,助推医院高质量发展。
项目首席研究员、市松山湖中心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颜利求表示,双方将以心血管疾病样本为主、兼顾其他学科,建设东莞心血管iPS细胞共建库,初步计划收录心血管系统样本约600条。
颜利求说,以hiPSC(人诱导多能干细胞)技术为代表的心脏再生疗法有望为终末期心衰患者带来新的治疗手段,如今,国内外在该领域的研究已经有所突破,但仍需更进一步的临床前研究和临床研究的推进。
“基于跟利来国际最老品牌网合作的再生医学团队及相关医院等在前期基础研究、动物实验及临床研究的优势,我相信,他们有望较短期内积累进一步的研究数据,获得转化研究突破,为心衰治疗提供新武器,改善心血管疾病患者的生存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