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协和医院眼科陈有信教授团队近日完成了AAV基因药物AL-001治疗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wAMD)国内首例受试者给药,这是国内首款通过脉络膜上腔注射给药的AAV基因治疗药物。
日前,北京协和医院眼科主任陈有信告诉记者,用药过程顺利,目前患者状态良好。
据《中国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临床诊疗指南(2023年)》,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是老年人群低视力乃至失明的主要原因,2040年全球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患者数量预计将达到2.88亿例。我国70岁以上人群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的患病率为20.2%。陈有信表示,黄斑是视网膜中心的一小块区域,富含视锥细胞,视锥细胞是一种光感受器,使人能够在日光或光照条件下感知细节、颜色和物体。当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病变导致黄斑区视锥细胞退化时,就会导致中心视力的丧失。
“年龄是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发展的主要风险因素之一。遗传因素也扮演着重要角色,如果有家族成员患有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个体罹患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的风险将明显增加。”北京友谊医院眼科副主任医师孟照洋告诉记者,除此之外,吸烟、高血压、高胆固醇、肥胖以及缺乏营养等生活方式和环境因素也与发病风险密切相关。
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分为干性和湿性,多数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患者开始时都是干性,大多数情况下,患者不会因为这种情况失去视力,其中,约10%~15%的干性黄斑变性患者会有一只或两只眼睛出现湿性黄斑变性。通常,湿性黄斑变性进展迅速,如不及时治疗,会导致中心视力的严重丧失。“虽然湿性黄斑变性发病率明显低于干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却是导致90%以上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患者视力损害的主要原因,对视功能危害极大。”陈有信指出。
孟照洋表示,抗VEGF治疗、光动力疗法、激光光凝为目前常用的治疗方式,而目前最新的基因治疗,其作用原理是通过基因药物将眼内的组织转变成蛋白药的生产工厂,使其不断产生治疗黄斑变性的蛋白药物。
“AL-001眼用注射液”是其研制的1类生物新药,该药物可在眼内长期持续表达阿柏西普蛋白,抑制新生血管的生成,达到长期治疗湿性黄斑变性的目的。目前该药物正在国内多家研究中心开展“AL-001眼用注射液”的临床研究。
“湿性黄斑变性基因治疗是一个具有前景的治疗手段,而基因产品给药途径是其成功的关键因素。”陈有信表示,目前玻璃体腔注射、视网膜下腔注射和脉络膜上腔注射给药是视网膜基因治疗的三种给药途径。
陈有信表示,脉络膜上腔注射途径是近年来开发的一种先进微创性给药技术。与前两者相比,注射不必穿透眼球壁全层,仅穿透最外层组织巩膜层,保持了眼球的密封性和完整性,减少了注射操作导致的眼内出血和眼组织损害等并发症。同时,减少了基因产品脱靶效应相关的风险,增加了安全性,也提高了药物的生物利用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