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目前心血管疾病患者数量达3.3亿,其中进展为心力衰竭(简称心衰)者并不罕见,约有890万余名患者饱受其苦,5年死亡率超过50%。内、外科的药物、起搏器、心脏移植等现行治疗方式均存在一定缺陷,是否有突破性新疗法?记者日前从上海市东方医院获悉,由国家干细胞转化资源库临床级干细胞库负责人、名誉院长刘中民团队研发的“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治疗心衰注射液”已进入I期临床试验阶段,这也是我国在该领域的首款药物。
现有心衰治疗手段仍有一定缺陷
什么是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东方医院干细胞基地GMP实验室主任贾文文介绍,干细胞的“干”意味着起源,其功能为控制和维持细胞的再生。从分化潜能而言,干细胞可分为全能、多能与单能,如胚胎干细胞具有发育全能性,在理论上可以诱导分化为机体中所有种类的细胞;而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则是一种多能干细胞。
“它是从脐带黏液质中提取的干细胞,具有组织修复、免疫调节、抗炎作用,并且免疫原性低,可分化为多种细胞类型,在再生医学中具有广泛应用潜力,尤其是在修复受损的软骨组织、骨骼和心肌等领域。同时,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还能通过分泌特定的细胞因子调节免疫反应和减少炎症,对自身免疫疾病和慢性炎症疾病的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刘中民介绍,心衰是由于心脏结构和/或功能异常导致心室充盈和/或射血能力受损的一组临床综合征,是大部分心血管疾病发展的最终阶段,随着年龄增长,患病率和发病率均明显增加。“目前,主要有药物治疗、血运重建、细胞和基因治疗等临床手段,但大多会反复发作,无法解决心脏的真正问题。若走到最后一步——心脏移植,不仅供体少、创伤大、经济负担重,患者也较难回归社会,生活质量大打折扣。”
《2022年中国心血管外科手术和体外循环数据白皮书》显示,当年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占心外科手术总量的21.1%,这一血运重建的治疗手段可在一定程度上延缓心衰进展,但不能使死亡心肌再生。
如何能让心肌细胞“死而复生”?刘中民团队将目光投向了干细胞的再生修复能力。
干细胞治疗有望降低心衰死亡率
近年来,加快推进干细胞医学研究、临床转化和产业化落地,已经成为生物医药产业的共同目标。而坐落于浦东新区的东方医院早在2013年就联合中国科学院上海高等研究院等成立干细胞工程转化医学中心,打造了国内首个干细胞存储—制备与质检—基础研究—临床前研究—临床研究—临床转化应用的全产业链。
刘中民还记得,彼时在我国干细胞产业化政策未明的大背景下,上海先行先试,2014年,张江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理委员会投入2.55亿元打造干细胞产业基地,东方医院借力东风,承担了干细胞转化医学产业基地项目。此次“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治疗心衰注射液”研发,便是其中一项成果,2017年作为上海市科委计划项目立项,2019年完成国家干细胞研究项目备案,今年1月正式获得药物临床试验I期临床默示许可。
东方医院干细胞基地办公室主任汤红明介绍,临床前动物实验结果提示,通过小鼠心梗模型和猪冠脉结扎致心衰模型研究,该注射液可通过旁分泌作用调控心肌组织微环境,对于缺血性心肌病中的心肌细胞组织损伤有明显抑制作用,增加动物心功能,促进血管再生,减少心肌凋亡。
在全球范围内,间充质干细胞治疗心衰的研究现状如何?刘中民说,随机双盲研究目前共有12项,共入选823例患者,结果显示,治疗使死亡率下降27%,再入院率下降47%,分钟步行距离增加117米,德国、日本分别有一款治疗心脏疾病的干细胞产品已上市。“利来国际最老品牌网希望研发出属于中国人群的新药,若能降低四分之一的死亡率,对个人、家庭乃至社会都将带来人力、物力与经济减负。”
攻坚临床试验关键技术瓶颈
2022年8月,国家干细胞转化资源库依托单位东方医院已签署《技术转让(合作)合同》受让相关技术及成果,将优先在中国开展药品注册申报及后续临床试验开发。进入临床试验阶段后,还有哪些关键技术瓶颈亟待攻坚?
“相对于传统化学药物,干细胞质量检验在方法学验证方面缺乏统一标准与规范,且表面标志物、周期、凋亡及细胞功能学等检项缺少标准品。”刘中民坦言,制备安全、合格、优质的细胞制品,是一条漫长的路,尤其需保证不同批次的质量均一化。“另一方面,动物实验可使用带有示踪剂的样本进行研究,进入人体后,干细胞到了什么器官、停留多久、能否解决问题,都需要审慎的数据支撑。”
据悉,该药物I期临床试验主要入组对象为35至75岁的严重慢性缺血性心衰患者,治疗方案需在开胸手术中同时进行干细胞注射治疗,保证受试者安全的关键在于克服术后感染、出血等风险。现阶段相关受试者均来自东方医院,后续还将联合长三角地区多家三甲医院招募,为临床安全性和有效性进行充分科学评估。
“从化学药物到物理疗法,再到细胞治疗,医学界已经迎来‘第三次革命’。”刘中民说,干细胞医学如同“发展之翼”,期待上海在干细胞产业发展中抢占国际先机,未来形成政策监管、产品孵育、成果交易与临床验证为一体的成果转化模式,最终让更多患者受益。